1、平塘装修公司跑路
平塘装修公司跑路事件
事件经过:
2023年3月,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发生多起装修公司跑路事件。多名业主反映,他们在与当地装修公司签订装修合同并支付大额定金后,发现装修公司突然人去楼空,联系不上相关负责人。
受影响业主:
据初步统计,受影响业主达数十人,涉及金额数百万元。其中,有新婚夫妇、准备乔迁新居的家庭和正在装修中的业主。
原因调查:
目前,当地有关部门已介入调查,初步判断装修公司跑路的原因可能包括:
经营不善,资金链断裂

恶意诈骗,卷款潜逃
资质不全,监管不力
业主损失:
装修公司跑路对业主造成重大损失,包括:
定金损失:业主支付的装修定金无法追回
装修停工:正在装修的房屋无法继续施工,造成工期延误和房屋损坏
信用受损:装修公司跑路影响业主在银行贷款和信用记录
后续进展:
平塘县有关部门已成立专案组,全力调查处理此案。目前,已冻结部分装修公司资产,并采取其他措施追缴损失。
当地公安机关也已对涉案人员展开追逃,同时提醒广大业主在选择装修公司时,注意以下事项:
核实公司资质和信誉
签订正规合同,明确付款方式和责任归属
分期付款,避免一次性支付大额定金
此事件再次敲响了消费者在装修过程中保护自身利益的警钟,提醒广大业主在选择装修公司时要谨慎行事,切莫贪图便宜而忽视了基本的保障措施。
2、装饰公司跑路了,到哪要钱去
追讨欠款途径:
1. 法律途径:
向法院提起诉讼:收集证据(合同、发票、付款记录等),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民事诉讼。
申请强制执行:法院判决胜诉后,可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,强制对方履行判决内容。
2. 行政途径:
向行业协会投诉:装饰行业通常有自己的协会,可以向协会投诉,由协会介入调解或协调。
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:装饰公司可能存在违法行为,可以向当地的市场监管部门举报,由部门调查处理。
3. 其他途径:
联系其他业主:如果多个业主同时受骗,可以联合起来共同追讨欠款。
曝光曝光:通过媒体、社交网络等平台,曝光装饰公司的恶劣行为,对公司施加压力。
协商解决:如果可能的话,可以与装饰公司协商解决,争取部分退款或达成其他补偿方案。
证据收集:
合同原件
付款发票和收据
工程验收资料
损失清单
与装饰公司的沟通记录(电话、短信、邮件等)
注意事项:
及时取证,保存好相关证据。
寻找专业律师或其他法律援助。
不要轻信装饰公司的承诺或拖延策略。
坚持不懈,采用多种途径追讨欠款。
3、装修公司跑路了起诉有用吗
起诉是否有效取决于具体情况,但通常情况下,起诉是有用的:
有利于追偿损失:
根据合同约定,起诉装修公司可以追偿装修费用、误工费、精神损失费等经济损失。
如果装修公司有资产,通过起诉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,冻结或拍卖资产来偿还损失。
有利于维护权益:
起诉可以对装修公司形成震慑作用,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。

判决书可以作为法律依据,证明装修公司的违约事实。
需要注意以下几点:
证据收集:收集装修合同、付款凭证、验收记录、聊天记录等证据,证明装修公司的违约事实。
及时起诉:根据法律规定,合同纠纷的诉讼时效为三年,超过时效后无法起诉。
诉讼过程:起诉后,法院会组织调解,如果调解不成功,则进入审理程序。审理期间需要提交证据、出庭陈述。
执行:如果法院判决胜诉,需要及时向法院申请执行,否则判决无法得到实际执行。
以下情况起诉可能无效:
装修公司已经破产或注销。
装修公司没有可执行资产。
装修合同约定有免责条款,且不存在重大过错。
4、2021年装修公司跑路
2021 年装修公司跑路事件
2021 年,中国多个城市发生装修公司跑路事件,给消费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。以下是其中一些案例:
北京:
5 月,北京一家名为“金科家装”的装修公司在收取大量定金后突然关门,涉及金额超过 2000 万元。
6 月,北京一家名为“天居装饰”的装修公司卷款数百万元跑路,数十户业主被骗。
上海:
7 月,上海一家名为“名匠装饰”的装修公司在骗取一户业主 13 万元定金后失踪,业主至今仍未追回损失。
8 月,上海一家名为“铭品装饰”的装修公司携带客户定金 150 万元跑路,涉及的业主超过 20 户。
广州:
6 月,广州一家名为“佳居家装”的装修公司卷款 800 万元跑路,涉及多户业主。
7 月,广州一家名为“美嘉装饰”的装修公司在收到多户业主定金后突然关门,涉及金额超过 1000 万元。
原因和影响:
装修公司跑路的原因多种多样,包括:
管理不善、财务困难
收取超额定金,资金链断裂
虚假宣传和欺诈行为
这些事件给消费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心理创伤。一些受害者失去了全部积蓄,甚至面临失去住房的风险。装修公司跑路还损害了消费者对装修市场的信心。
应对措施:
为了防止装修公司跑路事件再次发生,消费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:
尽量选择信誉良好的装修公司,并仔细审查其资质。
签订正规的装修合同,并明确约定付款方式和工期。
分阶段支付定金,避免一次性支付全款。
保留证据,包括合同、收据和转账记录。
及时报警并寻求法律援助,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。